《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更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黄帝内经》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同时,《黄帝内经》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